粤港澳大湾区建筑市场分析

   日期:2023-11-17     浏览:4645     评论:0    
核心提示:粤港澳大湾区包括珠三角的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珠海、惠州、中山、江门、肇庆9个城市和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是我国开放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珠三角的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珠海、惠州、中山、江门、肇庆9个城市和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区域之一,与美国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日本东京湾区比肩的世界四大湾区之一。大湾区地处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经济圈以及香港、澳门两大对外窗口城市的深度融合区域,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8600多万。《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其战略定位为: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情况 

▌1. 区域经济发展良好,犹存增长空间   

从2005年《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04-2020)》正式提出“湾区”概念至今,国家和地方政策不断有条不紊地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发展,让新湾区的形成极具效率。根据《粤港澳大湾区联合统计手册2023》显示,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超13万亿元,以0.6%的国土面积,6%的人口总量,创造了11%的GDP总额,人均GDP更是达到了全国平均水平的1.8倍。如果把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一个经济体,大概排到全球第10位,超过了韩国。

具体来看,2022年,珠三角9城GDP为10.5万亿,占全省的81.4%,2012-2022年的复合增速达到8.1%,其中4个“万亿俱乐部”深圳约3.3万亿元、广州约2.9万亿元、佛山约1.3万亿元、东莞约1.1万亿元。而港澳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稍缓,GDP分别为2.42万亿和1478亿元。

从国际对比来看,作为世界第四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2021年经济体量位居第三,且与东京湾区、纽约湾区的差距较小。但从人均GDP来看,远远低于世界其他主要湾区,约为东京湾的1/2,不足纽约湾的1/4和旧金山湾1/5。大湾区的目标是要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可以预见,在十四五期间,大湾区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热点区域。

▌2. 人口继续净流入,迈向质量提升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粤港澳大湾区2021年常住人口达到8677万。其中,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有三座,为深圳市、广州市和东莞市;常住人口在500-1000万人的城市有佛山、香港和惠州市。从人口流入看,湾区近十年常住人口增长达35%,超过2200万,各城市均实现人口净流入,深圳和广州人口虹吸效应极强,近十年常住人口分别增加了721万人和606万人。

除人口持续保持流入外,大湾区人口质量亦有望提升。根据大湾区纲要规划,将支持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鼓励联合共建优势学科、实验室和研究中心,为人才跨地区、跨行业、跨体制流动提供便利条件,充分激发人才活力。随着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鼓励联合共建优势学科、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大湾区及整个广东省有望从人口数量汇聚向质量提升迈进。

▌3. 政府财政良好,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稳定增长

根据统计局数据统计,广东省财政自给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2022年广东省财政自给率为71.7%,对比三大城市群(长三角、成渝、京津冀)主要省市,广东省财政自给率处于全国第三,财政的长期自我发展能力和健康程度较好;珠三角九市财政收支情况都比较理想,且除了肇庆之外其他城市财政自给率大多在60%以上,财政自给能力较好。

从负债率来看,广东省政府债务余额较高,但负债率处于全国较低水平,负债率约19%,仅高于上海和江苏,债务风险可控。此外,广东省在防范政府隐形债务风险以及减少隐性债务方面行动也比较积极,2021年10月,广东在全国率先开展全域无隐形债务试点,并在2022年实现存量隐性债务“清零”目标,为防范债务风险提供了良好保障。

此外,广东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整体高于全国水平。2022年,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广东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投资增速(-2.6%),自2014年以来首次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大湾区珠三角九市是广东省固定资产投资的核心区域,投资规模占全省的80%以上。

大湾区建筑市场环境分析

随着《规划纲要》的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将进一步加速,大湾区内的交通、物流、地产、金融等行业收益明显。其中,借国家、地方政府多项政策之东风,一批批建筑企业进入粤港澳大湾区,助力大湾区的建设发展。

▌1. 市场容量大

与中央出台的规划目标相比,湾区内城市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方面仍有较大差距,未来一段时期,湾区内的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绿色环保方面都将是新一轮的发展浪潮,区域内互联互通的进一步升级,将给建筑企业带来巨大且持续的市场前景。仅2019年,广东省计划在重点项目建设上投入6500亿元,市场容量巨大。

▌2. 行业竞争激烈

随着大湾区战略的颁布,基本上全国各地的施工企业都在向大湾区涌入,对很多施工企业来讲,大湾区有着天然的吸引力,充满活力的经济,必然带动投资的蓬勃发展。外来企业的到来,尤其是一批实力雄厚的大型施工企业,也会导致“僧多粥少”的局面进一步加剧。

目前,大湾区从事工程建设的企业主要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主要是由大型央企构成,其拥有较高的技术实力、丰富的专业经验以及雄厚的资金实力,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在区域内处于主导地位;第二梯队主要由国有及国有控股的集团或具备区域竞争优势的大中型民营企业构成,重点在其所在地区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业务,在其所在省份及周边区域拥有较大的竞争优势和市场份额,具备了一定的跨区域经营实力;第三梯队主要由各市中小民营企业构成,重点在其所在地区开展业务,或为第一、二梯队的企业提供专业分包或劳务分包服务,较少涉及其他地域。

▌3. 多种模式同场竞技

大湾区施工企业的承包模式向着多样化方向发展,由传统的施工总承包向E+P+C、D+B、E-P、P-C、BOT 模式等方向发展。很多大型房企还成立代建制公司,拓宽业务渠道,由原来的开发性公司向专业型管理公司拓展,当然这种类型主要以政府工程为主,这些情况的出现,都直接加剧了施工企业的生存难度。

大湾区建筑企业发展思路

在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和“六稳”“六保”工作部署下,粤港澳大湾区的高铁、城际铁路、公路、水利、智慧城市等基础设施建设都将迎来利好,建筑企业要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知变求变,以更有针对性的举措,在粤港澳大湾区实现更大的发展。

全面抢抓政策红利和机遇。在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内,首先是政策红利,包括各地出台的招商引资政策、企业所得税减免、自贸区、免税区、政府补贴和个人所得税减免、福利条件提供等;其次是产业红利,主要是指地区产业集聚带来的就业和投资机遇,建筑企业可以设立投资平台,深化投融资带动总承包模式,更加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最后是城市发展红利,也会为企业在“抢人大战”中赢得先机。

发挥全产业链优势高质量发展。面对大型基建建设规模大、周期长、投资大等特点,综合实力强的建筑企业可以从项目规划、投资、融资、建设、运营等全产业链服务方面,拿出一揽子解决方案,着力在服务对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现代产业体系、公共服务产业等三大产业上发挥积极作用。

积极发展装配式建筑。“十四五”时期广东省将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政府投资工程如保障房、大型公共项目原则上应实施装配式建筑,到2025年,珠三角地区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35%以上。同时积极推广绿色建造方式,提高绿色建筑品质,推动珠三角地区成为绿色建筑发展高地,至2025年,珠三角地区星级以上绿色建造面积占当年新增绿色建筑面积的45%以上,推行装配式建筑已成必然。

以深圳为例,机荷高速改扩建工程将在桥梁上下部结构大规模应用节段拼装技术,装配化率达80%,创全国之最。装配式建筑能有效改善施工环境、缩短工期、提高质量、大幅降低人工依赖、绿色环保。尽管存在成本较高、市场不成熟等问题,但是,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达,有足够的实力培育市场,前景广阔,需求巨大。

紧抓“三旧改造,城市更新”投资热点。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建设,土地在大湾区已逐渐成为稀缺资源。广东省是我国最早开展城市更新的省份,经过十余年持续推进,广东“三旧”改造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广州是大湾区“旧改之王”,通过推行“三旧改造”和“城市更新”模式,不仅缓解了城市面临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土地供应日趋紧张的矛盾,而且解决了原有建设环境不符合城市发展要求的问题。仅2020 年,粤港澳大湾区“三旧”改造和城市更新项目数量就达2186 个,新增“三旧”改造面积达3431.2 万m²。
 
打赏
 
更多>同类行业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